从奔涌江水到古滇青铜,在新作《江水谣与贮贝器》中,诗人爱松以云南的地理山川与历史记忆为经纬,构建纸上的精神原乡。由《诗刊》社、云南教育出版社、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爱松《江水谣与贮贝器》新书发布暨诗歌研讨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认为,整部诗集不仅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力与开阔的文化视野,更为“地域写作”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范例。
《江水谣与贮贝器》诗集封面。
从独龙江到古滇国,从地方抵达普遍
诗集《江水谣与贮贝器》由两部长诗组成,《江水谣》书写独龙江,以一条江和一个民族为线索,展现人与自然、生态与现代文明的共生关系;而《贮贝器》则以古滇文明为背景,以贮贝器为精神容器,融合个体生命体验与家族历史记忆,展开“一场跨越三千年的文明对话”。
爱松回顾创作历程:2019年他赴云南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采风,在这里见到独龙族纹面女色松老人,看着她脸上“奇诡的暗青色条纹”,听到老人在火塘边的吟唱,爱松的心也跟随“流动起来” ——这便是“江水谣”的创作源头;“贮贝器”的命名则追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爱松的故乡——云南晋城镇考古发现的一枚闪着金光篆书的“滇王之印”与陆续出土的青铜贮贝器, 贮贝器原是古人储藏财富的容器,在爱松的诗里,它也成了贮存情感与记忆的容器。
一方水土孕育一派文字,《江水谣与贮贝器》烙印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却不止于地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张清华表示,《江水谣与贮贝器》以云南独特的自然与人文资源为根基,写作了“江水谣”与“贮贝器”两首风格迥异但互为呼应的长诗,通过地方性抵达了总体性。其中“江水谣”以自然为主线,压低了人的存在感,突出山河自然的博大与神性;而“贮贝器”则聚焦古滇国文明,将贮贝器作为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承载起生命、信仰与精神的复杂内涵,这种“现代性的注入”使得地域文化的书写反而激发出普遍意义。
《中国作家》主编李云雷认为,爱松的写作堪称一种新的“边疆文学”,也许因为爱松个人“熟读西方经典”的缘故,他的诗歌也被赋予一种“现代性”的眼光,他笔下原始雄奇的自然与现代性语境发生对话,实现了地方性与普遍性的深度融合。李云雷还注意到,爱松诗歌中的“我”发出的不仅是自己的心声,也发出了山川大地的声音,是一种承载地方文明的集体之声。这种抒情方式介于“有我”与“无我”之间,类似于经典文本中的“经书式”的语言,能唤起普遍共鸣。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曹宇翔对诗集作了细致的文本分析,他指出“江水谣”中有许多以一字为题的诗歌,恰如其“简洁、神秘、跳跃”的语言,仿佛一人独自穿越激流,对山长啸,“空山绝响”之下唤起读者“心灵深处的空旷与畅快”;“贮贝器”则有更为“澎湃的结构雄心”,诗中回环往复出现的乡村地名回应着人类对故乡的永恒情感,让人联想起世界文学中那些回荡着寻根主题的作品,比如上世纪20年代乘火车去墨西哥寻找生父的美国诗人兰斯顿·休斯,在火车穿越密西西比河时写下的那首《黑人谈河流》。
“古老文明与现代诗学交融的复调乐章”
从怒江江畔到古滇遗址,爱松以鲜明的地域视角切入,用现代诗歌的形式激活并转化传统文化资源。会上宣读了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邱华栋的贺信,贺信中指出,《江水谣与贮贝器》在当代诗歌谱系中具有独特价值。它既不同于纯粹的个人抒情,也不同于简单的文化寻根,而是在语言实验与文化考古之间,开辟了一条中间道路。通过江水与贮贝器的双重变奏,段爱松为我们奏响了一曲古老文明与现代诗学交融的复调乐章。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对古滇文明的诗性再现,更在于它为当代诗歌如何创造性转化传统文化资源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范例。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从文本结构上分析:《江水谣与贮贝器》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青铜,爱松将古滇国青铜的视觉化为了诗歌的结构,整部诗集也有青铜般的质感和重量。它将词语、历史、家族的记忆、神话、地方考古的史料熔于一炉,就像青铜的冶炼方式一样。爱松迷恋“青幽”的颜色,这一意象反复出现是全诗的一个核心元素。青色介于蓝和绿之间,是青铜器历经千年氧化后自然的结果。一方面,“贮贝器”本身就是青铜器,具有高贵而华丽的品质;另一方面,爱松创作的长诗“贮贝器”也是立在70后诗歌中的一件青铜器。
云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杨荣昌提到,爱松立足于自己家乡晋城镇,“像接通了历史天线”,通过对出土青铜器、滇王之印等历史遗迹的冥想,将灿烂的历史文明内化为诗歌的想象源泉。在“贮贝器”中,爱松以“我”的口吻虚构出了一连串家族史,个人史与家族史、国史乃至人类史产生了“隐秘的对应关系”,个体的鲜活体验与远古历史血肉相连,兼具私人情感张力与集体共鸣。
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也提到,当下一些地域写作、民族文学写作仅停留在对地理风貌、民族风俗的表层化展示上,在这方面,段爱松并未落入“为写而写”或“老生常谈”的窠臼,不是表面化地再现传统文化,而是“不动声色”地将传统文化的意象融汇进现代诗歌的结构与语言中,使其成为一种“现代化表达的方式”, 这是值得借鉴的一次有益尝试。
与会专家合影。(丁鹏/摄)
活动现场李少君、张清华、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沈洋、云南教育出版社总编辑杨峻共同为新书《江水谣与贮贝器》揭幕。会议由《诗刊》社副主编霍俊明主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表评论
2024-05-31 18:36:38回复
2024-05-31 18:40:01回复
2024-05-31 18:43:35回复
2024-05-31 18:46:53回复
2024-05-31 18:49:33回复
2024-05-31 18:50:06回复
2024-05-31 18:52:52回复
2024-05-31 18:53:27回复
🤔(思考表情)
2024-05-31 18:54:0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