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观察者网 刘程辉

随着印度外长时隔5年再次访华,两国关系迎来稳步改善的契机。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7月15日发表文章提到,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下,印度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美国制衡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随着特朗普第二任期的到来,这种观念出现了动摇,更令印度如履薄冰。

一名印度政策界人士坦言,印度如今的处境非常艰难,其实印度从未真正打算冒着巨大风险对抗中国,只是为了“煽动美国关于印度可能对抗中国的幻想”。还有学者提醒:特朗普对华充满火药味的时代已经过去,印度得谨慎行事。

7月1日,美国国防部长赫格塞思(右)在五角大楼举行的欢迎仪式上迎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

文章称,通常情况下,印度外交官和战略家们都以“处变不惊”引以为傲,无论世界多么动荡,他们都能保持冷静的务实态度。但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印度精英阶层却陷入了慌乱。

特别是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之后,印度精英阶层普遍弥漫着一种不确定感。真正让印度精英感到震惊的,不是冲突本身,而是特朗普在冲突结束时抢功,宣称是他出面迫使印巴停火。

更糟的是,特朗普甚至夸口称,如果没有他,这场冲突可能已经升级为核战争。可在印度人看来,印度与巴基斯坦所拥有的核武库足以让任何升级代价惨重,因而彼此都会避免核战的可能。

几周后,特朗普又在白宫接待了巴基斯坦军队领导人、陆军参谋长穆尼尔。

文章称,十多年来,印度外交政策一直高度重视一个核心前提:中美在意识形态与经济领域的长期对抗不可避免。在这一背景下,印度看到了机会,试图向美国推销自己是“亚洲对抗中国不可或缺的力量”。

可如今,印度精英阶层开始怀疑,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内,中国以及“遏制中国崛起”这一诉求,在他心中到底占据多大分量。

“印度现在处境非常艰难。”新德里一位政策界人士指出,印度从未真正打算冒着巨大风险对抗或挑战中国,毕竟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军事力量也强大得多。相反,印度只是更愿意“去迎合美国关于印度可能会对抗中国的幻想”。

尽管印度实际上对抗中国的意愿有限,美国却对其厚爱有加。2020年,特朗普首次执政期间,中印军队在边境发生冲突,当时美国向印度提供了实时地理空间情报。一位分析人士说:“美国人当时非常慷慨。”

拜登政府时期,印度更被捧为“全球最大民主国家”在华盛顿受到欢迎。为支持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拜登政府甚至默许印度在俄乌冲突后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

如今,这样的“奖励”更难争取了。7月14日,特朗普公开警告所有与俄罗斯有贸易往来的国家:若俄罗斯在50天内不结束冲突,就将面临严厉的次级制裁。

印度政策圈仍普遍对特朗普的真实想法“摸不着头脑”,他的“美国优先”理念到底是倾向于对抗中国,还是与中国达成交易?

一位接近政府的外交学者说:“我们理解特朗普可能会对中国采取更温和的态度,他那充满火药味的作风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得谨慎行事。”

印度仍想维持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立场。在一些政策人士看来,一旦特朗普决定抽身亚洲,相比日本、韩国这样的美国正式盟友,印度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文章称,在经济领域,印度到底还是底气不足。印度一度被视作中国制造的替代,凭借美国“友岸外包”策略,通过承接苹果等企业产能获益,但如今特朗普对盟友比对中国这样的对手还要强硬。

与此同时,中国似乎也对印度有所警惕,召回数百名工程师,据称还限制高端设备出口印度。

在印度商界精英和政策制定者之中,一旦中美博弈加剧,印度该不该与中国“脱钩”或“妥协”,仍难以达成共识。

文章感叹:如果特朗普行事可预测,这种战略抉择也许会容易得多。但由于他难以预测,印度处境如履薄冰。

近期,中印交流逐渐回暖,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已于上个月率领印度高级代表团访华,参加在山东青岛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国防部长会议。印媒认为,虽然中国和印度依然存在分歧,但更加频繁的高层接触表明,两国正寻求稳定关系。

7月14日,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抵达北京,时隔5年后首次访问中国。据《印度教徒报》报道,苏杰生在北京表示,印度和中国互相交换观点和意见非常重要,两国关系持续正常化可以产生“互惠互利的结果”。

对于中印关系,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此前曾表示,作为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双方当前的共同任务是致力于实现各自国家的发展振兴,应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成就,这符合两国28亿多人民的根本利益,契合地区国家的共同期待,顺应全球南方卓然壮大的历史潮流,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发展繁荣。

来源|观察者网

延伸阅读

叫中国名字娶日本妻子5年没见的印度外长来了

“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7月14日,在阔别中国近5年后,印度外长苏杰生应中方邀请访华,并出席于7月15日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外长会议。

这不是苏杰生第一次来中国。早在2009年,他就被任命为印度驻华大使,在北京度过了4年难忘的时光。他的中文名苏杰生,就是在这个任期内取的。

2025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在这个重要节点,苏杰生为何而来?

“相互成就”

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巍然矗立着著名的冈仁波齐峰。山脚下,玛旁雍错湖如明镜般澄澈。这里被佛教、印度教尊称为“神山圣湖”。千百年来,无数印度信徒跨越千山万水前来朝圣。

交相呼应的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

今年上半年,中印就恢复印度香客朝圣活动达成共识。6月,首批印度香客经乃堆拉山口入境。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苏杰生举行会谈。

7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右)在北京同印度外长苏杰生举行会谈。

王毅表示,今年是中印建交75周年,中印关系保持改善发展势头,来之不易,值得珍惜。两国关系有自身历史逻辑和内生动力,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应受第三方干扰。双方应相互信任而不是相互猜疑,相互合作而不是相互竞争,相互成就而不是相互消耗。

苏杰生感谢了中方为恢复印度香客赴中国西藏神山圣湖朝圣提供便利。他表示,印中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印方愿从长远角度看待对华关系,以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聚焦利益共同点,深化互利合作,增进人文交流,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与安宁。他还表示,印方全力支持中方作为上合组织轮值主席国,办好上合组织天津峰会。

同日,苏杰生来到印度驻华大使馆,并在馆内种下一棵石榴树苗。在印度文化中,石榴树象征着繁荣与富饶,也是印度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吉祥意象。

7月14日,苏杰生(右)在印度驻华使馆种植石榴树。

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亚问题专家钱峰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大国。在新的国际环境背景下,两国关系走向健康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陕西师范大学研究员、印度汉学家宝伟娜在接受环球人物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近年来,两国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机制下开展了积极合作,在气候变化、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等领域拥有广阔合作空间。

跨国情缘

作为印度资深外交官,苏杰生在外交领域耕耘近50年,足迹遍布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大国。

在印度外交界,苏杰生是名副其实的“名门之后”。1955年,他出生在印度德里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苏布拉马尼亚姆是印度著名国际战略学者,被誉为印度核安全政策的奠基人。

有印度学者说,苏布拉马尼亚姆以头脑清醒和临危不惧著称。1984年,他乘坐的航班被武装分子劫持,当其他乘客陷入恐慌时,苏布拉马尼亚姆在一旁安静地拿笔记录着劫机时机舱中的每一个细节。

苏杰生的父亲苏布拉马尼亚姆。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儿时的苏杰生阅读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印度教经典。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自己从印度神话中的“神猴”哈奴曼的故事中,学到许多外交智慧。

1977年,在印度名校尼赫鲁大学获得政治学硕士学位后,苏杰生进入印度外交部工作,先后被派驻在苏联和美国任职,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后来,他追随父亲的脚步,在尼赫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核问题外交,并在之后多次参加印美核问题谈判,成功维持两国在民用核技术上的合作。

苏杰生曾表示,外交官是个“7x24小时”的工作:“我每周都会接到凌晨两点打来的电话,我的日常生活就是围绕各种突发事件展开的。”

苏杰生曾分享过“解压妙招”:他每天都会坚持早起做运动,主要是打壁球和瑜伽:“如果你能让自己一大早就运动得精疲力竭,那么你的精神反而会达到最佳状态。”

正在打壁球的苏杰生。

宝伟娜表示,作为印度资深外交官,苏杰生在印度国内人气很高。很多印度人十分尊重苏杰生身上的学者气质。同时,印度人也认为,苏杰生拥有出色的外交手腕,其外交政策有效增强了印度在国际的影响力。

苏杰生的爱情生活也与他的外交生涯密切相关。他的第一任妻子肖巴是他在尼赫鲁大学的同学,两人婚后十分恩爱。在一次尼赫鲁大学的活动中,苏杰生还充满爱意地回忆起自己与肖巴是如何在尼赫鲁大学的哥瓦达里宿舍相爱的。不幸的是,结婚几年后,肖巴便罹患癌症去世。

1996年,经历了丧妻之痛的苏杰生来到印度驻日使馆工作。为了方便工作,苏杰生开始学习日语。在一次活动中,他结识了日本女子京子。或许是缘分使然,两人在交谈时发现,他们的生日都是在1月9日。随着交往的增多,两人很快堕入爱河,并于1998年秘密结婚,婚礼只有双方家人和亲密朋友出席。

苏杰生(左)与京子的合影。

婚后,京子随苏杰生到印度生活,与丈夫共同养育了3个孩子。她生活低调,很少公开露面,不用社交媒体。2023年,印度举行G20峰会期间,京子负责接待G20各国领导人配偶,陪同客人参观印度文化艺术展览。她优雅的举止,得体的言谈,在印度民众中获得广泛赞誉。

2023年,京子(右)与时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的妻子岸田裕子在G20峰会期间合影。

2009年,苏杰生被任命为印度驻华大使,这是他第一次来中国工作。2011年,他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赞扬中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挥着积极作用,并表示,相信10年后的中印关系会更加密切。他还强调:“如果(印中)两国都成功了,这意味着加起来占世界人口40%的两个国家成功了,这是两国为世界做出的最大贡献。”

钱峰表示,苏杰生是印度政治精英中的“知华派”。但由于他不懂中文,导致他无法阅读中国的第一手材料,这使他对中国的了解不可避免地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国际舞台上,苏杰生也以务实和强硬著称。自2019年担任印度外交部长以来,苏杰生一方面积极推动印度的多边外交,与美西方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增强印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影响力。

是伙伴,而非对手

苏杰生此次访华的背景之一,是近年来中印经贸关系的持续升温。

一名印度留学生向环球人物记者分享:“今年假期回国,我给妈妈带了一台中国产的平板电脑,让她夏天追剧更舒心。”她表示,中国电子产品在印度广受欢迎,尤其是物美价廉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改变了普通印度人的生活方式。

钱峰指出,2024年中印贸易额创历史新高,中国稳居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这一成就尤为可贵,彰显了两国经济联系的韧性与深度。同时,中印两国在应对气候变暖、增强新兴经济体国际发言权等国际议题上也都有着共识。这也是两国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宝伟娜回忆,2008年北京奥运会让她首次踏足中国,从此坚定了研究中国的决心。她说:“对许多印度大学生来说,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是‘发展’。对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中两国来讲,对发展的渴望是深植于我们内心的。中国的经济改革早于印度,其发展经验对印度具有借鉴意义。这也促使不少印度青年开始学习中文。”

宝伟娜认为,巩固中印关系的长远之道在于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我在尼赫鲁大学读书时,中文系学生几乎人人都能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来到中国后,我发现许多中国年轻人喜爱阿米尔·汗的《三傻大闹宝莱坞》。但总体来说,中印文化交流仍显不足。事实上,两国人民有诸多共通之处:我们都崇尚‘和谐’的文化,两国年轻人都要面对‘高考’,我们都有着璀璨的茶文化与丝绸文化。这些微观的文化纽带可成为中印交流的桥梁。”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海报。

钱峰表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印或可成为极具互补性的合作伙伴。两国企业也可以在开辟全球南方市场的过程中探索新型合作模式。这对两国乃至全球经济都是利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